中证网
返回首页

【实探】9月首飞!民营最大液体火箭乘风而起

昝秀丽 中证金牛座

星光不问赶路人。继去年4月我国商业航天首枚液体运载火箭——天龙二号发射成功后,国内商业航天最大运力的天龙三号近期完成了总装总测,将于9月首飞。

一枚火箭的成功需要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努力和勇气,也需要资本的蓄力。2014年,国务院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指导意见。商业航天从基础设施、企业主体构成、商业应用等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基本完成了从“0-1”的验证。进入到“1-10”的产业化新阶段,行业龙头企业交付能力情况如何?如何借力资本乘风而起?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走进天兵科技,了解最新项目进展,以及背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推动力。

资本持续加持

“天龙二号去年首飞即成,已有效验证了天兵研制流程的科学严谨性,今年天龙三号首飞前已开展了数十项大型地面试验,相较第一次飞行试验团队信心满满,力争实现两型火箭100%首飞成功的新佳绩。”天兵科技副总裁罗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资本持续加持。

天兵科技6月6日宣布,完成超15亿元C+轮新增融资,本轮融资由梁溪科创产业母基金(博华资本管理)、无锡产发、央视基金、国裕高华、德岳投资、乾瞻投资、中信建投投资、君度投资、鸿富资产、合肥瑞城、苏州资管、首发展创投、国投泰康、秉鸿资本、中财腾华等多家知名机构共同完成。

“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的首飞与批量化生产,天龙三号可回收状态产品研制,以及天龙二号中型液体火箭的批量化生产。”天兵科技表示。

记者了解到,作为商业航天领航企业,天兵科技自成立五年来,已完成了15轮融资,累计获得资金支持超40亿元。

产品性能对标SpaceX“猎鹰9号”

在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持续助力下,天兵科技在火箭研制、发射服务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天兵科技的产品线中,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为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量身定制,产品性能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其直径3.8米,起飞质量590吨,近地轨道(LEO)运力高达17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力也达到14吨。凭借大推力、可复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势,天龙三号将充分满足卫星互联网“低成本、高可靠、高频次”的发射需求,率先实现国内一箭30星以上的群打能力。

949833c0-2b22-4cd0-bf94-31fea9b2482d.jpg

天龙三号批产智造基地厂区 图片来源:天兵科技

在融资消息发布前,天兵科技自主研发的110吨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天火十二”,作为天龙三号的主动力系统,已成功完成数十台次交付试车;天龙三号火箭也完成了总装总测;将于6月底完成一子级火箭九机并联全系统热试车,随后奔赴发射场开展首飞试验。

“目前,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的批产化工作正全面提速,首飞后将具备每年超过30次的商业发射能力。”天兵科技称。

随着全球低轨频率、轨道资源的日益紧缺,卫星通信竞争逐步加剧,低轨卫星巨型星座建设已成为国际太空探索的新焦点,中国商业液体火箭的崛起势在必行。天龙三号火箭的研制与批产,将有力提升我国在大运力时代的竞争力,加速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步伐。

“我们还有两步没有走完。一是回收,我们明年会突破火箭一子级回收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计划在2026年到2027年进行洲际运输系统原型机的飞行试验,真正把商业航天从运货带到运人的阶段。未来载人洲际运输系统研制成功后,全球任意两点(将实现)1小时内到达。大家现在觉得很远,其实也就几年的时间,就会走进大家的生活了。”罗毅表示。


编辑:宋兆卿 刘宇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证金牛座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APP阅读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