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欧基金刘建平:投资者利益至上 共建公募基金行业新生态

魏昭宇 中证金牛座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方案》凝聚行业共识,通过30余次调研构建起系统性变革框架——从浮动费率机制创新到考核体系重构,从产品供给侧改革到合规生态强化,其底层逻辑始终锚定“投资者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

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表示,证监会主席吴清的发言深刻诠释了改革愿景:更好体现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同甘共苦、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努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

浮动费率机制打破“旱涝保收”格局

刘建平表示,此次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是主动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的结构性变革。通过管理费率与业绩表现的动态挂钩,打破行业沿袭多年的管理费“旱涝保收”格局。

根据《方案》规划,未来浮动费率产品将对标基准表现采取“基准档—降档—升档”差异化收费。管理人的收入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超额收益方可换取升档费率,平庸业绩必须降费让利。刘建平认为,这不仅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义义务,更在制度层面建立了市场化筛选机制,驱动行业竞争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2023年7月,中欧基金首批参与降费让利,当月将约7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从1.5%降至1.2%,托管费率从0.25%降至0.2%。随后,公司还推出持有时长阶梯式浮动费率产品,以真金白银践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承诺。

重构考核坐标系:

从“重规模”到“重投资者回报”

过去,公募基金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规模、轻业绩”的痼疾。

刘建平表示,此次改革直击要害,把业绩是否跑赢基准、投资者盈亏情况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切身利益的指标,纳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变。

《方案》提出,基金公司应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刘建平表示,对公司高管而言,基金投资收益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而言,基金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等产品业绩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不低于80%。

《方案》还强调,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此外,提高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用奖金跟投自己产品的比例要求,并适度延长锁定期,以保证与投资者利益更为一致。

刘建平认为,这意味着基金公司高管和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将直接挂钩投资者的实际回报,与投资者真正实现“共荣共损”。未来,只有能持续为多数投资者创造良好收益的基金经理,才能获得职业长久发展的通行证。

锻造“工业化”能力:

从个体经验到体系化作战

刘建平表示,纵观此次改革方案的设计脉络,从费率动态调整、考核机制完善到产品创新突破,最终都指向三个关键词:透明、共担、长期,进而推动公募基金从单纯的资产管理机构升级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财富管理伙伴。正如吴清勾勒的“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良性循环图景,这场改革的深层使命在于重塑资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共生关系。当基金公司的收入报酬与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才能真正践行“以投资者为本”,有效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助推居民财富稳健增长,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刘建平表示,如果费率改革是重塑利益分配机制,考核转向是校正价值创造导向,那么核心投研能力的提升则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底座。近年来,中欧基金不断探索资管行业的“工业化”升级,从过去依赖个人能力的手工作坊式转向强调专业分工、深度协作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力争输出定位更清晰、风格更稳定、长期超额更可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对于处在高质量发展转型关键期的公募基金而言,唯有将“金融为民”的初心转化为体系化、可持续的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证金牛座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APP阅读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