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突破9.5万亿元!管理层透露业务“打法”

薛瑾 中证金牛座

3月27日,中信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行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突破9.5万亿元,同比增逾5%。2024年,营业收入2136.46亿元,同比增长3.76%;归母净利润685.76亿元,同比增长2.33%。“三驾齐驱”战略之下,该行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占比趋近4:4:2。

对于这家站在“十万亿资产俱乐部”门口的银行来说,围绕重要板块业务,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在发布会上,中信银行董事长方合英率公司管理层回应了市场关切的零售转型、对公业务重点、资产质量等问题。

对于市场关心较多的零售转型,方合英表示,未来将坚持“零售第一战略”不摇摆。“面对当前的业务结构,零售这一课必须要补,我们经过了零售‘二次转型’,经过了发展‘新零售’,零售业务渐成体系,渐具势能,渐成模样,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方合英说。

“零售第一战略”不摇摆

在银行业,素有“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说法。作为对公业务优势突出、曾有“对公之王”称号的银行,中信银行近年来一直发力探索业务结构转型、做大零售板块,并提出“零售第一战略”。

从年报数据看,中信银行零售营收占比为40.1%,与几年前提出的50%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同时,零售税前利润占比仅为11.6%,与对公61.6%和金融市场29.4%的税前利润占比也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零售业务个人贷款不良率同比有所上升。

对于转型是否会继续推进,中信银行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推进,不摇摆。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逐渐摸索到,发展零售业务不同于公司业务,不能单纯靠目标驱动考核导向,而更多要体系驱动能力导向。”方合英说,发展零售业务不能以点带面,而要以面带点。“体系为王,长期主义、专业致胜。体系建设周期会很长,建设中的持续性非常重要,所以必须义无反顾地坚持战略定力。”

方合英表示,去年中信银行零售的资产质量“有点压力”,主要是受居民债务周期、房地产周期的影响所致,呈现周期性、行业性特点,去年该行的个人贷款逾期率呈逐季下降趋势。

方合英说:“对于零售业务的发展,当下也有不少悲观言论。但是我认为,尽管现在处于周期的冲击中,零售业务轻资本、弱周期、风险分散的特点没有改变,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周期、韧性成长,顺应周期、适度调整,穿越周期、扩大优势。”

逆周期把握增量机遇

方合英表示,逆周期将带来零售业务的新一轮分化。中信银行要把握分化带来的存量时代的增量机遇,咬定中长期体系能力建设,做一些逆周期布局。同时,他结合现实情况,给2025年零售信贷的开展总结了16字导向——质量优先、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动态均衡。

“我们要把握逆周期中的结构性发展机会。任何逆周期当中都有结构性的机会。比方说,现在看到的含权产品配置需求在增长,消费信贷业务有望企稳回升,楼市呈现结构性修复,养老适老需求更加多元化,私行财富传承、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在增加。”方合英说。

对于前面讲到的“零售业务渐成模样”,方合英解释称,不仅是数据上有模样,而且是打法上有模样,发展的能级在提高。比如,拆解战略能力,构成清晰的战略地图和能力地图;比如在经营上,近几年发力客户的综合经营,加大资源倾斜,加大人员增配,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远程中心,批建了上百个私行中心等。此外,还打造零售业务的“新质生产力”,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化引擎。

方合英透露,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营收增速排名股份行第一,零售利润的下降主要是由零售信贷风险成本增加导致。“零售信贷风险有个特点——即时暴露,很难把风险成本后置,且处置所消耗的拨备往往会比较高,所以提高了当年的一些风险成本。后续的清收可能会回补一部分利润。”方合英说。

“王牌”业务有何发展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对公业务是中信银行的特色和“王牌”。年报中,对公业务的数据也较为亮眼,扮演了业绩“压舱石”的角色。税前利润贡献率超过60%,对公营业净收入和非息净收入也创历史新高。“三年来,我们的客户数连续实现每年10万户以上的增长;对公贷款的不良率连续四年下降。”中信银行副行长谷凌云介绍。

谷凌云总结称,对公业务向好趋势主要得益于多个方面:一是对公业务经营矩阵的不断成熟、打造了自己的护城河;二是“五个领先”战略的实施和超前的存款成本管控,围绕客户的产业生态和价值链,做大了客户的资金循环;三是全行近几年坚持不懈不惜苦力做大客户群,基础户、有效户等高质量客群迎来增量;四是对公业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带来的效率提升;五是依托中信集团,获得了难以复制的协同优势。

“总的来说,2025年本行公司业务向上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谷凌云表示,今年对公业务要干好三件大事:一是坚定推进“五个领先”战略;二是继续深化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三是大力提升场景化、生态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相关业务的比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证金牛座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APP阅读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