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上述举措有望为A股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平抑市场波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并将有助于通过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实体经济领域,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从而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保基金权益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间
全国社保基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资金保障。
机构人士认为,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坚定看好A股投资价值,是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典范。但社保基金在发挥“长钱长投”作用方面仍存在一些机制性的难点和堵点。一方面,股票投资比例受法规限制。另一方面,增量资金来源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一是稳步提升全国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二是进一步细化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该举措将更好适配全国社保基金长期属性,有助于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投资管理人对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在市场波动时保持战略定力,更好践行价值投资理念。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社保基金的权益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间。截至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82万亿元,其中基金投资运营规模1.86万亿元,比重不足24%,还有上升空间。202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规模为2.3万亿元,比2023年末的1.86万亿元有明显提升。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几年带来千亿元左右的增量资金。
有望为A股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是各省委托社保理事会管理的另一类长期资金。
机构人士认为,加快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通过权益投资增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收益,将为迎接老龄化高峰挑战打下坚实基础,对推动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水平提高、确保参保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和资金运用效率偏低,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对此,《方案》提出以下两项举措。一方面,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机构人士认为,扩大委托社保基金会投资运营的资金规模,有助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既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服务,也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细化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社保基金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机构人士认为,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能够推动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既能为资本市场增加更多长期资金供给,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能发挥社保基金会及相关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目标。
工银瑞信认为,《方案》将为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根据市场初步测算,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类资产比例提高1%,将带来约300亿元的增量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提高1%,将带来约200亿元的增量资金。
“在资本市场层面,上述举措有望为A股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提振市场信心,平抑市场波动,提升资本市场整体韧性,引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充分发挥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本市场稳健运行与中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互动。”南方基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