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政策催生新一轮产品潮 年中车市冲量竞赛持续升温
5月26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发布“产品竞争力指数”,2025年4月乘用车整体市场产品竞争力指数为85.5。从三大细分市场来看,SUV市场环比下滑1.9个点,而轿车和MPV市场环比分别上升1.3个点和19个点。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在提振消费政策推动下,春季车展线下活动全面活跃市场气氛,加速聚拢人气。同时,厂家“一口价”策略、“0息”购车金融方案等一系列促销优惠活动也在继续。车企为了抢抓“以旧换新”等新政策机遇,纷纷推出厂家端的置换、报废补贴,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着我国乘用车市场逐步进入存量时代,加上价格竞争依旧激烈,进入5月份,汽车厂家全力上量以抢占市场份额。在此背景下,实现规模上量、推动企业发展高质量转型,正成为各家车企进入年中经营的战略重点。
5月乘用车市场平稳向好
随着“五一”期间订单陆续交付,5月车市呈“前高后低”走势。初步推算,5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为18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8.5%,环比上月增长5.4%,总体走势平稳向好。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98万辆,渗透率维持在52.9%左右。
5月1日至26日,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120.8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6%,较上月同期下降2%,今年以来累计零售757.5万辆,同比增长5%;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125.3万辆,同比去年同期下降5%,较上月同期下降16%,今年以来累计批发880.2万辆,同比增长8%。
“今年‘五一’假期的自驾游火爆程度又有提升,私车自驾、租车自驾等个性化、低成本出行方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崔东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电动车组合辅助驾驶可以带来更多驾驶乐趣,而智能座舱的独立空间体验享受、逐步成熟的新能源用户补能使用习惯、补能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情况,均有利于消除常规燃油车消费者的转型顾虑,提升新能源车的消费热情。
另据乘联分会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国内汽车生产1012万辆,同比增长11%;新能源汽车生产440万辆,同比增长44%,渗透率达43%。
崔东树认为,乘用车置换政策开始接力报废补贴政策,助推近期车市上行。期待未来能有长效的强力接续政策,例如推动新能源车下乡、优化C7低速电动车驾照申领、鼓励结婚购车、鼓励生育购车等措施,拉动购车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自主品牌全面突围
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到,进入5月份,包括一汽、长安、奇瑞等多家车企密集发布主力车型产品,从紧凑型轿车到中大型SUV车型,每一款车型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市场的目光,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选择。毕竟,无论从品牌竞争力还是经营效益的角度,足够的销量规模都是一个品牌良性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从理想ONE开辟了大六座SUV市场,到问界M9证明了该市场的潜力,最近多家车企都发布了大六座SUV。
作为自主品牌优等生,长安汽车旗下深蓝汽车自然不甘人后,推出了深蓝S09车型,剑指大六座SUV市场20%至30%的份额。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介绍,大六座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已经是红海市场。“别人卖四五十万元,我只卖二三十万元,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我们已经错失了市场定价权,要取胜只能靠货真价实,产品必须更有竞争力,空间、舒适、安全、智能都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产品更新之外,邓承浩还公布了“智领2030”战略,公司计划2030年实现全球销量200万辆,同时到2030年将累计推出30款新产品。
长安之外,包括一汽、奇瑞等多家车企也定档在5月份加密车型矩阵,巩固其在各自细分市场的地位。作为一汽奔腾首款混动车型,悦意系列车型被视作公司“All in新能源”战略的关键落子。根据规划,未来两年公司将推出6款车型,覆盖纯电、混动及增程式技术路径,目标直指年销20万辆。对于长期依赖燃油车的奔腾而言,悦意系列既是转型突破口,也是重获市场话语权的核心筹码。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派越野车市场长期被少数国际品牌垄断的背景下,自主汽车品牌近年来频频发力,试图在这一细分领域打开新局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捷途国内营销中心总经理张纯伟表示,捷途自成立之初就坚持“旅行+”战略,在“旅行+”战略的赋能下,捷途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数据显示,在价格战白热化市场竞争加剧的2025年,捷途汽车一季度累计销量突破15.4万辆,同比增长43.7%。而随着山海T1四驱版的最新上市,捷途汽车也将持续巩固“方盒子”(方正外观设计的越野车型)国内销量、出口销量的第一宝座。
“从过去一年乃至今年一季度销量排名变化可以看出,过去合资品牌霸榜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已被打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销量一骑绝尘,吉利、奇瑞等头部汽车品牌都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深蓝、极氪、岚图甚至还上调年度销量目标,年中销量争夺战已经打响。”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目前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赶超,无论是从市占率还是同价位产品性价比的维度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展现出了更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