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快报】4月23日中证投资资讯
【中证头条】
强强联合 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与星闪产业化融合
“国际星闪联盟”官微消息,近日,在TC59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具身智能+新一代通信标准技术研讨会”上,TC591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国际星闪联盟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机器人技术与新一代无线短距通信技术的融合,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与产业化发展。星闪技术可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高效的本体间通信与群体协作能力。
点评:星闪NearLink是中国原生的新一代近距离无线联接技术,致力于短距通信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其具备低时延、高吞吐、高并发、高可靠、抗干扰和精定位6大领先的技术能力。作为国际化的新一代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星闪NearLink正在与蓝牙、Wi-Fi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星闪技术路线设计的代际式演进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星闪标准将重新定义新一代短距无线通信系统,在“人-车-家-园”场景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面向行业和面向消费者领域都存在巨大的、超万亿级的市场潜力。
A股公司中,荣联科技(002642)是专业的数字化服务提供商,星闪联盟的理事单位。奋达科技(002681)为星闪联盟会员单位,加入星闪联盟的6个工作组后续将围绕SparkLink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穿戴、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及解决方案等开展相关工作。
【要闻精选】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司长刘璐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开展聚变监管法规标准体系研究,保障聚变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经透视】
国家方案发布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4月23日,据生态环境部消息,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协同应对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履约目标,并从源头管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和进出口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11项具体任务,例如,在强化管控物质使用管理方面,家电行业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以氢氟碳化物为制冷剂的电冰箱和冰柜产品。此外,生态环境部联合商务部、海关总署印发了修订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
A股公司中,力合科技(300800)自主研发颗粒物成分监测及臭氧前驱体分析系统,技术覆盖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三美股份(603379)氟化工产能规模居前,第三代制冷剂产能占比高。
【公司动向】
○天娱数科(002354)将于4月28日发布Behavision 2.0,通过实现具身智能领域的跨本体互通互用,赋能机器人本体企业。
○4月23日,蔚来宣布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随着蔚来ET9开启交付正式量产上车。
○英力股份(300956)拟购买优特利77.9385%股份,有助于公司在笔记本电脑领域拓宽产品类别,提高单机供应价值。股票4月24日起复牌。
○四维图新(002405)与火山引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建设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数据闭环。
○4月23日,均胜电子(600699)发布全新的沉浸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JoySpace+,以及机器人能源管理、机甲、传感器及无线充电等多个关键零部件解决方案。
○维信诺(002387)拟约50亿元投资设立昆山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项目。
○甘李药业(603087)成功实现胰岛素核心组件国产化应用。
○倍杰特(300774)控股子公司签订1.12亿元日常经营重大合同。
○桐昆股份(601233)股东磊鑫实业拟增持2.5亿元—5亿元公司股份。
○龙佰集团(002601)董事长提议以3亿元—5亿元回购股份。
○杰瑞股份(002353)拟1.5亿元—2.5亿元回购公司股份。
○太阳能(000591)拟1亿元—2亿元回购股份。
【资金观潮】
○4月23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30.4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前三的板块是汽车零部件、通用设备和消费电子,分别净流入39.12亿元、22.03亿元和21.6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前三的个股是卫星化学、浙大网新和贝因美,净流入额分别为6.801亿元、5.37亿元和4.94亿元。
○卫星化学(002648)4月23日涨停,成交额21.06亿元。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深股通专用席位买入3.02亿元并卖出1.01亿元,2家机构专用席位净买入1.63亿元。
【免责声明】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未经我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