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算法+数据+算力,打造硬科技孵化根据地
“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一直融合得不够好,存在着分离发展的问题,原因在于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张龙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过去十几年,不断探索尝试的目标便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断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上海光机所和杭州富阳区政府共同支持下,2019年杭州光机所成立,致力于打造中国版“弗朗霍夫研究所”。截至目前,杭州光机所孵育项目60余个,企业50余家,孵育企业中有资金需求的全部进入下一轮融资,18家完成高质量A轮社会资本融资,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元。杭州光机所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根据地式”孵化器。
填补科研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
在科技变革驱动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转型升级。“十年前,产业端可以靠技术引进、并购优质标的来提升竞争力,同时人口红利、模式创新还没有走到尽头。”张龙在采访中说。如今,生产力的“车轮”发生转换,硬科技成为新的增长动能,决定未来产业竞争的高度。
张龙认为,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很好,但创新的“势能”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能”,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断点、堵点和难点。
“科研院所的创新总是服务于研究目标,产业端则长期依赖吸收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缺乏底层的原始创新能力,导致两端不够融合。”张龙说,要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就需要填补创新链条中“1到10再到100”的薄弱环节。
张龙将取得基础验证的、底层原理性的科技创新称作“1”,当科技创新找到明确的应用方向、形成成套的工程化技术,具备了生产装备的研发能力,那就进化到了“10”。从10到100,技术再次进阶成为可量产的生产线技术。
张龙认为,目前由于缺乏成熟的孵化体系,1到10再到100,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在这一环节,选择技术应用的赛道、产品化、搭建团队与设置股权架构、对接耐心资本等,都是实际难点,导致大量创业企业无法迈过“死亡谷”。“硬科技创业好比一艘快艇,行驶在布满暗礁的航道。”张龙形容道。
为解决这一难题,在上海光机所和杭州富阳区政府共同支持下,杭州光机所成立,搭建创新、创业、创投“三位一体”的“根据地式”孵化器。“我们要做一家机构,以孵化1到10的创新为核心,以1到100产业化为主要形式,做好科创企业的真天使,成为帮助科学家创业的合伙人。”张龙说。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算法”
杭州光机所的孵化器如何做?首先要有一套寻找技术“黑马”、孵化创新成果的“算法”。张龙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技术未来应用的洞见性。“需要预判未来3年或5年,哪些技术会成为产业端不得不用的技术,预先抢占位置。”
杭州光机所专注于光电子技术领域,以“痛点够痛、长板够长、应用场景够大”为依据,找准光电子技术应用场景,以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工程化验证及示范为重点。
“关键要看这项技术在赛道中是否有硬需求,有稀缺度。”张龙说,同时企业在选定赛道后,要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问题,确保技术能够真正解决市场痛点。
在技术孵化阶段,张龙不主张直接购入专利、引入外部团队的做法。他认为,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科学家及其团队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张龙强调,要让科学家成为主要合伙人,但科学家不一定具备市场观念和创业家精神。
“创业者要有领袖力,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运营能力、融资能力,以及对危机的嗅觉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张龙说,对于这些短板,孵化器可以帮助补齐。
考虑到团队成长,张龙提出通过设置技术股权、创业运营股权等不同类型的股权,来解决硬科技创业的股权架构问题,不仅能激励科学家持续创新,还能吸引具有商业头脑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项目发展。
打造硬科技孵化根据地
从对技术壁垒的判断,到创业赛道与产品的选择,再到合伙人体系搭建、团队成长、危机解决等方面,杭州光机所探索形成一套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定制化的科创孵育“算法”,让硬科技产业化“少撞南墙”。
将高校与科学院所、投资机构等沉淀的科技创新“数据”,结合杭州光机所的孵化“算法”,是开启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杭州富阳区政府提供的科创企业引进与培育机制,成为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算力”支撑。
富阳区政府为杭州光机所引进孵化的项目设定了新的考评体系,不简单以企业来年的产值、税收、提供就业数量作为考评依据,而是纳入社会资本再融资、企业估值等指标,为科技成果转化留出成长空间。
“硬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是指数级的,所以在培育阶段一定要有耐心。”张龙说,“耐心资本的前提是耐心政府。”“数据”叠加“算法”和“算力”,构成了杭州光机所硬科技孵化的前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