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贝莱德中国范华:融合东西方智慧 打造系统化投资特色平台

王雪青 中证金牛座

420f7682-facd-4878-9a1f-35955c9c3329.jpg

范华,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贝莱德集团,现任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全面领导贝莱德中国区业务的战略制定与执行,负责贝莱德中国区业务的发展和管理。


时光如梭,廿载春秋。从初入中国市场,到进军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故事,犹如一场东西方智慧的对话。

从华尔街到陆家嘴,这家管理着12.5万亿美元资产的国际资管巨头,一直致力于将全球视野融入本土实践。诚然,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如何化解“水土不服”是摆在每一家外资机构面前的课题。伴随中国资管行业不断成熟壮大,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制度、眼光、运气,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要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贝莱德中国一直不乏改变和创新的勇气和底气。当前,该机构已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外有中国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机遇期,内有公司发展战略及团队调整的改革过渡期。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中,贝莱德中国将以怎样的姿态继续这场跨越东西方的价值探索?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了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范华。

中国市场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中国证券报:贝莱德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贝莱德中国的业务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范华:中国市场无疑是贝莱德全球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贝莱德在全球管理12.5万亿美元资产,中国市场被视为贝莱德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方面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与众多本土机构建立了合作。2020年,我们第一时间提交了外资公募牌照申请,并于2021年成功获得批准。

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整体格局稳定、市值持续增长、资管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历程。目前,贝莱德基金正处于业绩和规模积累的关键阶段,跨过这一阶段,我们将能够更高效地服务机构和个人客户。

中国证券报:2021年6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贝莱德基金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正式展业,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的公募机构。回顾这4年的发展,贝莱德基金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挑战需要应对?

范华:2021年6月以来,贝莱德基金已经在华稳健运行了四年多。目前,公司共管理16只公募产品,公募和专户总规模约150亿元。在这几年中,贝莱德基金逐步建立了与渠道、机构客户及合作伙伴的稳定关系,并不断拓展客户基础,把贝莱德在全球的投资理念和产品经验引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市场宣传,初步建立了在中国公募行业的品牌认知。

不过,挑战同样存在。在决策机制方面,作为外资控股的公募机构,起初贝莱德基金的决策流程相对本土机构要更长一些;在产品布局上,之前我们的布局主要跟随策略,在一些容易形成规模的产品线上,没能很好地把握布局窗口期。经过几年的磨合,公司治理结构逐步优化,决策效率显著提升,产品布局节奏也有所改善。

在产品运营上,注重首发规模的做法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资产管理机构的本质是服务客户、让客户获利。近年来,贝莱德基金更加注重产品发行的时点和品类丰富度,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工具。例如,公司去年提前布局的指数增强产品,虽然当时市场环境不佳,但今年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全球化+本土化”融合并进

中国证券报:外资资管在华发展需要以“本土化”融合化解“水土不服”的问题。近年来,贝莱德中国在本土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关键举措?目前成效如何?

范华:贝莱德中国的本土化策略聚焦于人才、决策、产品三大维度,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人才策略上,贝莱德中国经历了“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转变。例如,相较于初期注重候选人的英语沟通能力,如今我们更注重挖掘熟悉中国市场、具备优秀本土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士。

决策机制的本土化调整尤为关键。外资机构决策速度通常不如内资机构快,当有新的产品机会出现时,机构决策效率不足可能导致错过市场增长最快的阶段。近年来,贝莱德中国通过简化决策流程,显著提升了响应速度。我们的高管团队积极推动的内部改革,使产品发行、策略调整等决策更能贴合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在产品层面,我们更加注重倾听中国客户的需求。与海外投资者更关注超额收益不同,中国投资者往往兼顾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因此,贝莱德中国在产品设计和策略制定中逐步融入这些差异化要求。同时,贝莱德中国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引入全球经验,并结合本土市场需求推出多样化的创新产品。

例如,贝莱德基金正在发行的贝莱德中债投资优选绿色债券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契合国内机构在绿色金融考核中的配置需求;还有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将借力贝莱德集团的系统化主动权益(SAE)平台,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力求以量化主动管理策略获得超越指数表现的稳定可持续收益。

中国证券报:近期,贝莱德基金的核心人员迎来调整,包括郁蓓华加盟并出任总经理,王登峰从贝莱德建信理财转入贝莱德基金。如何理解这一轮人事布局?是否意味着公司战略或业务重点的调整?

范华:近期的调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是组织优化,第二是战略落地。郁蓓华长期深耕中国市场,拥有在招商银行、浦银安盛基金等机构的丰富经验,对零售与机构客户需求有着深刻理解,这对贝莱德基金来说非常重要。她的加入,能够帮助贝莱德基金更好地拓展渠道,建立与本土客户更紧密的连接。她的到来,可以在客户沟通和市场拓展上增强公司的执行力。

王登峰8月初内部调岗至贝莱德基金,任首席资金官,负责流动性管理及固收投资策略。他拥有在天弘基金管理余额宝的成功经验,以及在贝莱德建信理财“从0到1”搭建平台的经验,王登峰的加入有助于贝莱德基金强化固定收益平台,增强本土经验、拓展产品体系;同时也有助于贝莱德基金加深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化合作关系,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新的管理团队带领下,贝莱德基金将聚焦于当前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持续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确保发展战略能够落地,在本土化方面走得更好、更快。换句话说,这是一次让贝莱德全球优势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努力。

系统化升级权益产品线

中国证券报:在产品布局上,贝莱德中国目前重点关注的方向和特色是什么?未来有哪些产品线拓展计划?

范华:贝莱德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将围绕系统化投资、多资产管理和全球化配置展开。在系统化投资方面,一方面,我们将探索量化与基本面选股相结合的投资体系,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AI)提升投资决策效率,争取更加持续稳定的阿尔法收益;另一方面,传统的主动管理高度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容易受到情绪或短期判断的影响,导致产品表现差异较大,我们在全球的经验表明,把投研流程系统化和平台化,可以把分散在个人身上的投研转化为团队和平台的集体智慧,从而提升决策效率,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这也是顺应国内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的管理升级。

在多资产管理领域,我们正持续拓展“固收+”产品线,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实现分散化投资。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定位。例如:面向银行及个人客户,我们主打以低波动为特征的“固收+”产品,追求稳健收益;部分机构客户,可能需要更具弹性、收益空间更大的高波动产品。我们会通过业绩积累与找准客户定位,从自身优势出发,打造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化配置方面,我们将发挥贝莱德的全球优势,为本土客户提供跨境资产配置的渠道。贝莱德中国今年5月份重启发行QDLP产品——贝莱德全球固收机会私募基金,希望能够给国内客户提供更多的全球资产配置工具。与此同时,贝莱德基金正积极筹备公募基金QDII资质申请。此外,我们也在探索互认基金等渠道,并且已于近期递交了一只全球债券指数基金的申请。未来,公司还考虑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跨境投资的空间。这些产品不仅符合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方向,也能进一步丰富投资者的选择。

当前,中国居民和机构的财富管理需求正进入全球配置的新阶段。贝莱德在海外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服务经验,我们希望将这些优势复制到中国市场,真正为客户提供全球化配置的整体解决方案,并成为中国投资者在这一领域的首选合作伙伴。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系统化投资在中国公募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否具体介绍一下,贝莱德基金在这方面的布局计划?

范华:系统化投资平台建设是贝莱德基金未来战略中的重要方向。贝莱德的系统化主动权益(SAE)平台,在海外已有超过四十年的投资经验,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自2008年引入AI技术以来,该平台已迭代至第六代大语言模型,可以高效解析海量文本流,及时识别全球范围内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该平台基于强大另类数据库和1000多个自研信号,利用AI协助汇总信号并赋能决策,助力投资者在广度和胜率上获取机会。

目前,贝莱德基金已经在量化指增产品中应用SAE策略,以贝莱德沪深300指增A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该产品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率超过18%,显著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表现。

更重要的是,系统化投资还意味着“平台化管理”。基金经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托统一的研究框架、风险管理体系和数据平台来运作。这种方式在中国市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成熟,客户更加看重长期稳定回报,我相信这种方法会展现越来越强的价值。

中国证券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资管市场,贝莱德中国如何发挥全球优势,为本土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价值?

范华:贝莱德在中国的核心价值,不是复制全球经验,而是把全球体系与中国需求结合起来。

第一,系统化投资是重要抓手。通过平台化和AI技术,我们争取在波动市场中保持更稳定的超额收益。第二,全球资产配置是差异化来源。中国投资者的全球配置需求不断上升,而贝莱德在海外有丰富的产品和研究网络,可以把成熟的优势策略带到中国。第三,长期主义和责任投资是文化优势。我们看重三年以上的回报周期,避免短期博弈。同时,在可持续投资方面,贝莱德有丰富经验,正陆续转化为中国市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我们希望用“全球化+本土化”的融合方式,把平台能力、跨境配置和长期文化,真正落地到中国市场,让客户感受到差异化价值。这既是贝莱德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对国内投资者的长期承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证金牛座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APP阅读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