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新春走基层 | “一天几千人”,博物馆里过大年

胡雨 中证金牛座

图片

“春节期间每天都有几千人参观,忙得不可开交!”在与中国证券报记者交谈的过程中,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运营负责人董玉娥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往年春节期间,位于湖北省西部的秭归县城茅坪镇上的游人并不太多。不过,随着湖北省唯一一座以三峡移民为主题的博物馆开馆,今年春节期间本地居民有了新去处,这座鄂西小城承载的三峡移民的宏大历史,也在一件件文物、一张张旧照片中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图片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 本报记者 胡雨 摄

大年初二一大早,中国证券报记者便来到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没曾想博物馆刚开门不久便已是门庭若市,十几位游客扶老携幼在入口处等待验证身份信息。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一群人牵着孩子、背起行囊、扛上柑橘树苗凝视前方,便将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形象浓缩在世人面前。

图片

博物馆大厅雕塑 本报记者 胡雨 摄

三峡库区清库“第一爆”在秭归县实施,秭归县城也创下了三峡库区县城中建设最早、搬迁最远、最先投入使用等多个之“最”。

图片

移民外迁动员大会历史照片 本报记者 胡雨 摄

为了生动展示移民的过程,在展出大量历史旧影像、机构公章、珍贵手记同时,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也使用了一系列现代化手段增强观众的体验感:一间综合运用声、光、水的展厅,通过微缩模型向观众展示着老县城被淹没在水下的模样,迎和门、摄影中心、电器修理部等古建筑、楼房清晰可见;数米长的宽幅模型全景式展现着移民搬迁现场的喧嚣、纷繁与不舍,上了年纪的游客在这里回味童年的记忆,年轻的孩子则在父母的讲述中想象着不曾谋面的家乡。

图片

反映移民搬迁现场的模型 本报记者 胡雨 摄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通过影像、物品、文字和场景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三峡移民事件的集体记忆空间,传承与弘扬了秭归人民的坚韧精神。”董玉娥感慨道。

作为三峡库区继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云阳三峡移民展示馆之后的又一座重要博物馆,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承载着传承历史、缅怀记忆的重任。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通过建设博物馆带动文旅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也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游览完常设展厅后,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还在二层新开放了旨在展示秭归县上千年文明史的展厅,既有本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凿、东晋的金镯等一系列历史文物,又展示着包括革命先驱夏明翰在内的著名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在大厅出口处的文旅小店里,各类结合本乡本土特色设计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梳理媒体报道,记者还发现,自2024年年中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正式开馆后,除了普通游客,博物馆还接待了包括媒体采访团在内的一系列组织、团体的采访和调研,俨然成为秭归县新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承担着旅游接待的功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据董玉娥介绍,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与三峡大坝、秭归楚文化旅游街等周边景点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条引人入胜的文化旅游线路,不仅丰富了秭归县的旅游资源,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展望未来,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也将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秭归县乃至湖北省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中证金牛座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APP阅读
立即打开